天山云海综合社区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淘宝充值
搜索
查看: 438|回复: 0

一个前“网瘾”病号的自白

[复制链接]
sunshine 发表于 2009-8-20 16:45:2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王如晨
让我现身说说“网瘾”吧。12年前,我曾是个典型“网瘾”病号,有过连续三周不出电脑房的经历。
1998年,我刚来上海读书,在学校学会用电脑,接触了网络。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访问美国在线时的激动,心想未来世界不过如此,人类已经到头。我很快学会了装机、构建局域网、做网页,但大部分时间就是BBS聊天、下网络围棋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 最疯狂的行为是,那年暑假前三周,我与几个网虫天天泡在实验室的电脑前,除了叫饭、上厕所,没有下过楼。直到有一天,一个家伙乱扔烟头,烧了块地毯,导致我被导师赶出了实验室。
  被赶出之后,我头就晕,感觉灵魂一直处于出窍状态,周围的一切毫无意义。而当我钻进路边的一家网吧时,却又生龙活虎了。
  这就是“网瘾”了。可我并没接受专业治疗,最后痊愈了。
  所以,当我看到山东、南宁等地的“网瘾”治疗机构被叫停,真是一半高兴一半生气。某种程度上说,它们本来就没有什么独立存在的价值。
  这类机构虽多由专业医生创立,但治疗方式却十分原始,谈不上专业性。比如电击与军事化管理。
  笔者认为,前者不过是“厌恶疗法”罢了,表面为皮肉之痛,实为心理折磨,让人产生恶心与恐惧,就像在婴儿奶嘴上弄点辣粉,形成条件反射,强制断奶;但“网瘾”者都是有清醒意识的人,电击反复几次,就很快失去效果。那些由医生“指导”着与父母抱头痛哭的孩子,与其说痛改前非,不如说是恐惧,甚至是瞬间亲情的刺激见效。
  至于军事管理的效果,更像短期的斯巴达式训练而已,与学校正规的军训效果类似,只是暂时隔离网络。当网瘾者被一种集体无意识左右,他们确实容易发生移情,暂时遗忘网络。但这种更像“堵”而非“疏”,难以保证,人出去之后不会旧症复发,甚至产生补偿心理。想想前年中国推出的“网游防沉迷系统”之效果看来,“堵”实在很蹩脚。
  但笔者真正生气的原因在于,公众正被一种扭曲的舆论笼罩,即“网瘾”诞生的源头在人身上,非要重找病灶。
  而事实上,网瘾是普通的世俗心理与行为中的一种极端行为。依赖症形成的原因,与兴趣爱好、自制力有关,但也跟网络提供的资讯与服务有关。如果网络世界少些色情与裸露、暴力与污垢,淡化一些过度的商业化营销氛围,多些绿色内容,网瘾或者也会少一些。
  笔者甚至怀疑,治疗机构的诞生,是当地卫生机构假网瘾救助之名,所进行的商业化运作。它割裂网络与人之间的关系,无视网络作为一种技术平台的价值。
  而恶果是,厌恶疗法很可能导致人对网络本身产生厌恶,浪费其中隐含的工具与技能价值。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们,应该没有忘记“电脑要从娃娃抓起”。
  “瘾”是一点激情,释放需要外力与触媒。如果外力来自色情、赌博等不良信息的诱惑,上瘾就容易被打上一种丑陋的印记,但这并不全由网络引起,网络之外的影响力更强。假如只是对一般的信息或服务上瘾,那只能说是有些玩物丧志,将它与疾病挂钩,实在有些草率。
  回想起来,1998年,我网瘾消失,靠的是学习动力,以及网络外的其他爱好,当然那时网络世界还是相当纯净的。
  如今,治疗中心被叫停,“网瘾”成为反思话题,毕竟是好事。但更受期待的是,网络世界能得到进一步净化。今年工信部推出了“绿坝”,反而引来质疑声一片。想到这儿,笔者觉得,需要治疗的不是网瘾患者,而是整个社会风气,尤其是越来越强的大众逆向心理。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天山云海

GMT+8, 2024-11-23 17:19 , Processed in 0.009734 second(s), 6 queries , APCu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