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山云海综合社区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淘宝充值
搜索
查看: 1794|回复: 0

一种良知的泯灭、人格的沦丧和一座城市的现代化

[复制链接]
tianshanyunhai 发表于 2006-4-12 14:56:1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题记:社会经济的发展,精神品质的提高,需要一代有良知、有人格的新型市民。


  没有人的现代化也注定不能有城市的现代化。


  畅销小说《天堂向左 深圳向右》是目前一部最能体现出深圳改革开放历程的文学作品,它展示了深圳在1992—2002十年里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化进程。作者慕容雪村在书里通过肖然、刘元、陈启明和韩灵四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深圳闯天下的故事;叙述了他们不同的奋斗历程和人生选择,功业与理想,青春与爱情;向读者揭露了主人公们在深圳现代化进程中、在经济利益诱惑下,自身良知的泯灭和人格的沦丧;反映出了一种人格道德与经济现代化发展“一个向左 一个向右”严重分离的“深圳都市病症”。


  我们不知道这种“深圳都市病症”还会持续多久,但由《深圳向左 天堂向右》引发我们的思考已经够严重了。


  思考之一: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,需要以付出良知的泯灭和人格的沦丧为代价吗?《圣经》里的犹大为了十五张羊皮出卖了老师耶苏,但《天堂向左 深圳向右》里的主人公们为了金钱、为了地位出卖的却是自己的良知和人格:肖然为了壮大自己的公司,残忍地将对自己事业有过帮助的李老板逼上绝路;刘元为了取悦上级领导,公然带着日本上司去对自己的中国女同胞进行嫖猖;陈启明为了能留在深圳为了过上优裕的物质生活,居然和一个跟自己没有任何感情的、当地村长的女儿结婚。他们曾经都是心比天高的大学生,曾经都有着远大的理想,但在金钱面前、在面包的诱惑下,他们都低下了自己曾经高贵的头,交出了自己的良知和人格。于是,肖然在接受采访时振振有辞说:“在社会巨大而艰难的转型时期,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代价,这是现代化的理性。”刘元也解嘲地说:“我只不过是遵守了深圳这个物质城市的游戏规则罢了。”难道真的像他们说的这样吗?难道现代化的发展真的需要付出自己的良知和人格吗?


  答案是否定的。现代化的发展不但不需要付出良知和人格的代价,相反会以人的良知和人格作为发展的动力。据2005年第六期《南风窗》报道:在别的企业讲“择优录取”“精兵简政”时,茂名“华粤”企业却有着6000多名职工,其中大部分是残疾人员、劳改劳教回归者,女工占了总人数的80%。该企业老总坦承:如果按“企业最优化”原则,只需要1000多人即可。但这位出身寒门、从小受尽欺凌的企业家,“不忍心将一批生产能力低的员工推向社会,不忍心看到他们生活的艰辛,宁愿一碗饭分几个人吃”。令人吃惊的是,该企业不但没有给包袱拖跨,反而年年上新台阶,反而成了中国生产蜡烛和特种蜡的最大厂家,2003年被国家认定为大型一档企业。我认为,正是该企业的老总有着同情劳苦大众的良知,秉承着“办企业、为人民”的人格宗旨,鼓舞着员工、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热情,最终建成了这个实力雄厚的现代化企业。看到肖然在深圳经济浪潮中抛弃自己的良知和人格,我又想起了茂名的那一隅,那些知恩图报的员工正以无比的忠诚铸造着企业的辉煌。


  在一个精神风貌严重污染的城市,每个人都是受难者。在一个良知泯灭和人格沦丧的社会,陷阱为每个人而设。当我们为了经济利益出卖自己的良知和人格时,自己最终也会被邪恶的利益所吞没。因为,现代化的城市需要有良知的人民,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民才能创造出现代化的社会!


  思考之二:一座城市、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,可以用两条线来衡量。一条是经济发展的现代化,一条是公民自身良知和人格的现代化。前一条线要看它的现代化程度有多“高”——哪怕一个人毫无背景、政治地位,只是一介草民——他是否也拥有着大量的钞票,过着丰裕的物质生活?如果是,那么这座城市、这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是很高的。在这点上,《天堂向左 深圳向右》的体现是充分、有力的。主人公肖然1992年刚到深圳时骑的是二手的破自行车,但到2002年他开的是进口奔驰;陈启明的岳父是深圳典型“洗脚上田”的农民,他目不识丁却拥有着四间饭店和六栋出租楼。可见,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,深圳的确是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。


  而后一条线,则要看它的现代化程度有多“低”——看自身的良知、人格、道德水平是否低过了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标准?如果是,那么这座城市公民自身的良知和人格不但不具备现代化,反而是一座精神风貌不及格的城市。在《天堂向左 深圳向右》中描写了这样一件小事:女主人公韩灵在商场的化装品柜台前买好了一瓶化妆品,由于人太拥挤,她的化妆品被挤掉了,摔碎了,液体流出来。这时候她并没有抱怨谁,而是蹲下身,用手护着流出的液体,一个劲对四周说“sorry”(抱歉)。但在她身边拥挤而过的人群都不理她,依旧把脚踩在液体上、踩在她手上……。可是有谁对她说“sorry”呢?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于攻击、埋怨而不是自省。


  我感到悲哀。不单是为深圳,还是为我们自己。当良知和人格日渐恶化时,我们生活的品质还能有什么保障?台湾海峡那边几年前就开始检讨“迷失在炫耀里的台湾”,呼吁要避免“在炫耀物质丰腴的时候而忽略了精神的沉沦”。但到今天的我们仍然在提高经济现代化的同时,也在不断地降低着自己良知和人格的底线。在城市生活这个大旋涡里逐渐地迷失了自己,成了利益的傀儡、享乐的玩偶;在急剧庞大的城与人之间,我们时刻都感知着两个字:矛盾。在这样一种矛盾中,到底我们是城市的主人,还是城市一天天在主宰我们?在这样无自我的城市旋涡中,我们真的生活得很开心吗?良知,是人最好的枕头;人格,是人最有效的明信片;当我们把它们都抛弃了,我们便会睡不香、行不正。所以,肖然在成为了百万富翁以后,还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伤感地扪心自问:“这就是我曾经一直梦想着的生活吗?”他自己也无言地叹息……


  拥有经济意义上的高附价值,对于一座城市和个人来说,并不困难;但要拥有精神意义上的高附价值,却实在不容易。如果我们的未来是经济巨人和人格侏儒的结合体,那么我们的良知将永无安定与从容!


  思考之三:在进行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,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身良知和人格的现代化建设?这也是我们现在讨论得最多的一个话题,因为它关系着我们如何建设和谐社会?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和谐社会?


  回头说来,我们往往会对突然的、丑恶的现实变化感到震惊,却往往忽略导致变化的缓慢进程。相信城市人对这样的场面大概不陌生了——


  尽管约好开会的时间,尽管每个人都戴着绝对准时的进口名表,但迟到成了习惯;


  美轮美奂的宾馆名厦,全身用名牌包装起来的年轻人,说着非常流利的粗口;


  马路上有人遭劫被抢,漠视的围观,不肯停的出租车,似乎“那只是你的事”“认倒霉吧”……


  这些都是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,我们却熟视无睹的“都市病症”,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精神风貌。正如作者在书中前言所说的:真正文明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秩序,因而其准则并非物质财富,而是精神洞见。香港前特首董建华在回归一周年庆典上也说到这样一句话:“香港的未来不是用我们今天的财富去度量,而是用我们今天的精神生命力去度量的。”时间将证明,这是一句可以载入史册的格言。因为它道出了一种高贵而顽强的精神状态,一种自律自强的精神秩序。只有这种精神,才能使香港的明天更好。而深圳正是因为缺少了这种精神秩序,才会被称为“文化的沙漠”、“道德的百慕大三角”。所以,我们加强自身良知和道德的现代化建设实质是要建立一种健全的、自觉的、现代化的精神秩序;有了这种秩序的约束,即使在利益诱惑前、在思想腐蚀下,我们也能保持自己良知的清醒和人格的独立。


  但具体应该怎样建立这种精神秩序呢?在我看来,比起在城市的空地上“填起”高楼大厦,在家居环境中“填上”日益现代化的家用电器,填补我们良知和人格的空白与残缺,更为根本和重要。


  这“良知和人格填补”的过程并不空洞,而如中央电视台“焦点访谈”不久前关于公民素质的报道一样实在:住在同一栋楼房里,我们如何共同维护公共空间的清洁;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位;在公务活动中如何秉持公心,持平公正;在一个单位中怎样形成直接沟通的民主空气;一个家庭一对夫妇如何营造和谐气氛等等。这些事情看来很简单,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。把简简单单的事情长长久久地做下去,便自自然然地铸起了良知和人格的丰碑。一种健全的、自觉的、现代化的精神秩序也将会随之而建立,并如高大、挺拨的防风林一样,为我们的心灵遮风挡雨,保护着我们的良知和人格。


  在为市场经济现代化讴歌了这么长一段时间后,一种新的感觉在我的心中生长出来。那就是:如果没有良知的支柱,没有人格道德的自律——如果没有这一切做基础,对现代化的追求和现代化的降临未见得是好事。诚所谓:“虚不受补!”


  我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有没有偏差,但在这个精神风貌日益衰落的社会,我的确想说:“让我们走出良知泯灭和人格沦丧的迷雾,去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。”


  我们追求现代化,但我们更应该坚持自己的良知和人格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天山云海

GMT+8, 2024-11-22 02:15 , Processed in 0.023493 second(s), 6 queries , APCu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