搁置一年的“网络成瘾诊断标准”又露面了.这一次,受卫生部委托论证的是两个精神卫生研究所.而去年,委托的是北京军区总医院.从论证的机构来看,今年应该比去年更专业,理论上,论证出的结果应该更科学.不过,看了关于“标准”的新闻,专业性是值得怀疑的.网瘾诊断标准应当有很多条,40小时只应该是其中之一,甚至是最可以被忽略的一条——这是一个普通常识.另一个普通常识是,网瘾者一定超过了40小时标准,而超过40小时标准的未必是网瘾者.
研究者解释这些标准时说,主要参照了国外标准.但据我所知,中国是第一个将要制定网络成瘾标准的国家.而就在不久前,美国网瘾治疗中,网瘾者被要求喂小羊的照片被贴在中国网站上,上面明确列出,美国亦在参照中国的网瘾标准,惟一抹去的,只是上网时长这一条.
网瘾需不需要诊断,我以为需要,当下如此庞杂的戒瘾产业,标准确实急需.但是,究竟应该怎样才诊断“网瘾”?
研究所,专家,国际惯例,这些词常常会让普通人噤声.但是,关于网瘾的真实情况是,既没有国际惯例,也没有所谓专家.毒瘾是有生理证据的,据说神经中枢会有改变.但是,网瘾有生理依据这样的说法,我还没有听说.对这个新生的,涉及面如此之广的话题,专家们不会更有发言权.我不知道有多少专家有超过40小时上网的经验,有多少专家玩游戏至茶饭不思,如果不是那样,专家们不会比网友高明.
除开时间问题.每个成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,在恋爱的初期,通常会茶饭不思,心神不宁,没有人认为那是精神疾病.也会有这样的人——他们喜欢一件活动,比如看书,会通宵不睡,也不会有人认为他需要治疗.这些表现与网瘾者的表现,单看症状完全相似,但感受如何,恐怕得当事者自己表达,界限在哪里,恐怕也得无数的案例来累积.
所以说,来自被研究对象的资料何等重要.我不知道研究所采样的数量有多少,我听说专家团队只有5人,那么足够数量的样本恐怕是很难的.假如没有足够的样本,研究所听取的网民声音有多少.假如这两个问题都没有答案,那么我跟很多网民一样恐慌,是不是有一天,我会莫名其妙“被诊断”,继而莫名其妙 “被电击”?
(本文来源:武汉晚报 ) |